淅川:“科学护水小卫士”守护一库碧水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曹怡然 见习记者 高磊 通讯员 王丙双 姚成儒
散发保护环境宣传页、讲解科学护水知识、回答群众问题......8月28日一大早,由淅川县中小学生组成的“科学护士小卫士”,在志愿老师带领下走进陈岗、吴田等村和宋港码头,开展科技护水知识宣传与实践活动。这是淅川县教体局利用暑期开展“科学护水小卫士”实践活动的一个镜头。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全县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境内水源区面积2616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92.8%。丹江口水库面积1050平方公里,其中淅川境内506平方公里,占水库总面积的48.2%。
近年来,淅川县始终牢记嘱托,县教体局秉承“厚植科技沃土,做优科学教育,让创新成为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工作理念,注重推动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以“水就是一切”为主题,成立“科技护水小卫士”团队,旨在通过原创发明,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贡献一份青春的力量,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自2016年9月“科技护水小卫士”团队在香花镇一初中成立以来,争当“科学护水小卫士”的中小学生层出不穷,全力守护源头活水。

建多元化体系,让守水护水成为常态。为了让学生在守水护水中探索周围世界,认识自然,爱上科学,县教体局高度重视科学护水小卫士团队建设。一是组建指导团队和学生团队。教师团队遴选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技创新指导能力的刘航、甘金平、张洪涛、王宇四位老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团队的整体规划、技术指导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团队从各年级选拔对科技创新和环保事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科学护水小卫士团队成员。他们在团队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如创意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宣传推广等。二是建立科学护水小卫士工作体系。团队负责人樊浩同学担任队长,负责团队的日常管理,协调各项工作任务的开展和实施。技术研发组主要负责原创发明的设计与研发工作,包括对现有净水技术的调研分析,提出创新性的改进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与优化。成员们积极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勇于尝试新的材料与技术,力求开发出高效、低成本的净水装置。宣传推广组承担环保科技宣传的重要任务。通过制作宣传海报、举办知识讲座、开展校园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同学们及当地居民普及护水知识,宣传安全饮水的重要性以及团队的发明成果。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关注度。实践行动组组织成立香花渠首护水队,定期开展水质监测、河道清理等实践活动。由小组成员带领同学们亲身参与到护水行动中,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以实际行动守护家乡的水资源。三是明确科学护水小卫士日常工作。开展水资源调查,了解当地水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学习相关科学知识,为原创发明提供理论支持;进行创意设计和实验研发,不断优化发明方案;开展环保科技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护水知识水平;成立香花渠首护水队,定期开展护水实践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厚植生态理念,科学护水成效显著。一是环保科技宣传有力有效。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的开展,使全县师生对水资源保护和环保科技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环保意识。同时,将宣传范围扩大到周边社区和乡村,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共同参与到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来。守水护水宣传活动600场次以上,发放宣传资料9万份以上。二是学生学会护水知识丰富多样。团队成员通过参与发明研发和实践活动,掌握丰富的护水知识和科学技能。并且,通过团队成员的示范和讲解,将护水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同学,使全校学生都能了解水资源的珍贵和保护方法。组织护水知识测试,确保学生对护水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95%以上。三是课堂到课外活动有声有色。香花渠首护水队定期开展活动,如水质监测、河道清理、环保宣传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护水队每月开展活动不少于3次,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400人以上。四是小手拉大手蔚然成风。通过学生的宣传和带动,让家长和社会各界也参与到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来。开展“小手拉大手,共护水资源”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护水行动,如家庭节水比赛、环库环保活动等。活动参与家庭数量达到1000个以上,带动周边环库乡村居民6000人以上参与到水资源保护中来。
淅川县通过“教育+科技+行动”的模式,培养青少年成为水资源保护的宣传者、参与者和监督者,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学知识参与到实际的水环境保护工作中,从小树立他们的生态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同时也为地区的水环境改善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