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聚成势:解码佛山纺织印染产业的集聚蝶变之路 | 佛山纺织印染转型实践
编者按:佛山是全国纺织业关键区域,纺织印染产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代中国首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在此诞生,还拥有“中国牛仔名镇”“中国针织名镇”“中国童装名镇”等诸多美誉。以往,纺织业常被认为是低端、污染、粗放发展的产业。但随着国际竞争加剧和产业结构调整,佛山纺织印染产业借助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理念,开启转型,一批企业成功迈向规模化、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探索出传统产业转型新路径。为展现转型成果,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佛山纺织印染转型实践”系列报道。报道将挖掘企业转型案例,剖析发展模式,为传统制造业转型提供经验,助力其实现高质量发展。
5月7日至9日,张槎20家纺织企业抱团参加2025中国(南昌)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通过展示纺织全产业链,合力擦亮 “中国针织名镇” 名片 。这不仅展现了佛山纺织产业集群协同共进的合力,更凸显出纺织企业主动出击、谋求更大发展的决心。

张槎针织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团参展。
佛山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制造业源远流长,纺织印染产业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一部鲜活的产业进化史。早在唐宋年间,佛山丝绸凭借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风,远渡重洋,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璀璨明珠。至明清时期,佛山一跃成为纺织印染重镇,“广纱”“粤缎”畅销天下。
历经岁月洗礼,这一古老产业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依旧活力四射,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数据显示,2024年,佛山纺织印染产业实现产值1485.03亿元,拥有778家规上工业企业。如今,这片产业热土正以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为笔,在全球纺织版图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千年织梦,铸就产业辉煌根基
“白甄家家织,红蕉处处栽。”这句唐代诗人王建描写广州附近地区景象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当时纺织业的繁荣景象,也侧面反映出佛山所在区域纺织文化的源远流长。
至明清时期,佛山已成为粤缎广纱的重要产地,纺织技艺代代相传,为产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技术基础。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佛山纺织印染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依托政策优势与区位条件,打造出多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张槎针织企业生产的纱线畅销全国。
禅城张槎针织、祖庙童装,南海西樵面料、盐步内衣,三水大塘印染,顺德均安牛仔等区域品牌声名远扬,共同构筑起佛山纺织印染产业的坚实版图,使其逐渐成为全国纺纱、织造、染整的核心区域之一。
佛山的纺织印染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却能在时代沉浮中顽强生长,离不开产业集聚效应。众多中小企业通过集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协同效应,共享资源与信息,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构建起紧密相连的产业生态体系。

新东鄱纺织的面料产品。
作为一家深耕针织产业30多年的本土企业,佛山市新东鄱纺织有限公司见证了张槎针织产业的崛起与发展。该公司总经理庞浩林告诉记者,从父辈开始他们就一直深耕本土,尽管生产已经搬到其他地方,但生产的纱线仍旧如以前一样主力供给张槎市场,再延伸到珠三角其他城市,“张槎涵盖了纱线、织造、染整等纺织产业的各个步骤,集聚的上下游企业有数千家。”
得益于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2024年,佛山纺织印染产业实现产值1485.0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317.04亿元,约占全省1/4,生产布4.06亿米、服装5.05亿件,分别占全省的25.1%和14.7%。
聚链成群,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佛山纺织印染产业的集聚化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张槎针织凭借40余年的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针织面料生产基地、T恤衫及运动服生产基地和纱线交易集散贸易地。这里拥有3.7万家市场主体、5800家企业、4万台大圆机,年产成衣3亿件,产业规模超600亿元,年棉纱交易量占全国30%。

西樵牛仔。
西樵纺织产业则坚持“科技+文化”双轮驱动,建立了国内最早的高新技术实验室,助力上万种新型纺织面料推向市场。今年五一,西樵更是聚焦人文经济,举办首届西樵牛仔生活节,创新消费场景,仅假期前两天,牛仔生活节卖场周边及线上平台营业额就超过了360万元。
“中国内衣名镇”南海盐步内衣产业也不逊色。1979年,香港“胸围大王”罗杰伦在盐步创办盐步丽斯厂,这是国内第一家内衣加工企业。自那时起,盐步内衣产业历经30余载风雨,不断发展、蜕变,如今已经汇聚了800多家内衣及相关企业,拥有300多个自主品牌,年产内衣高达6000多万打,在全国15个内衣消费主导品牌中,盐步便占据了半壁江山,“盐步内衣”品牌价值更是高达70亿。
一家内衣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回忆,当初他南下佛山来打工时,盐步已经积聚起了众多知名内衣企业。工厂外,前来“搵工”的外地人一波接着一波;工厂内,等待发往全球的内衣货柜一箱叠着一箱。
顺德均安牛仔同样声名远播。早在2012年,顺德就成立了全国首家牛仔产业研究院——广东省均安牛仔服装研究院,推动产业创新发展。2023年,承载着将均安牛仔品牌化、时尚化、数字化使命的均安牛仔设计城开园。
不管是研究机构,还是产业载体,都为均安牛仔产业乃至佛山的纺织印染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吸引众多企业和人才汇聚于此,进一步增强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如今,佛山纺织印染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转型蝶变,重塑产业未来图景
在很多人眼中,纺织行业是一个极其传统的产业。近年来,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国际环境变化等挑战,佛山纺织印染产业也的确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
不过,几十年的产业根基和千亿产业集群的规模摆在面前,佛山众多纺织印染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探索转型之路,通过数字化赋能、品牌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立笙纺织(佛山)有限公司。
“科技再发达,人总要穿衣服的。”立笙纺织(佛山)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凯州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道出了这个行业永不落幕的“铁证”。
韩凯州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为佛山纺织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他印象最深的,是研发出一种新型纤维,能让原本需高温高压染色的原材料,变为可在常规低温低压下染色的材料,还能与棉同染,染色效果媲美西装面料常用的毛纺线。这种新面料大幅降低了成本,将西装原材料价格从七八十元一米降至二十多元一米,奠定了西樵面料的行业地位。
走进立笙纺织,很难让人相信眼前这个极具设计感的建筑,是一个承载世人眼中传统产业的载体。“我一直觉得西樵最终是要让工业和文旅走在一起的。”早在20年前,韩凯州就有这样的定论,因此他亲手设计了这个兼具工业与复古风的工厂,“工厂不应该是一个纯粹的生产场所,应该肩负起更多人文和情感需求,未来人们会做定制消费,他们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其中把衣服做出来。
如今,立笙纺织在韩凯州的带领下,向纺织行业综合数据服务商转型,车间升级为“黑灯工厂”,引入AI大模型,实现自动化生产。工人在办公室用平板电脑,就能实时查看布料瑕疵,及时处理问题,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我是张槎本地人,从小就受到产业的熏陶,接班也是希望能够继续将这个产业发扬光大。”作为二代企业家,庞浩林在关注AI与针织产业结合的同时,也在发力品牌化,“每家企业都有一个品牌梦。”
当前,庞浩林也正在以张槎街道总商会常务副会长的身份,推动张槎针织创新大厦的建设和发展。他介绍,张槎针织创新大厦定位为打造针织服装产业链沿链经济的“链头”,引入研发、检测、电商、创新、金融、配套等业态,助力张槎打造南中国纺织区域总部。
从千年纺织古镇到现代产业集群,佛山纺织印染产业以“链聚成势”的智慧,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持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如今,这座城市正以创新为帆、以集聚为桨,在全球纺织产业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向着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发展目标奋勇迈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国纺织产业升级贡献着“佛山力量”。
记者观察:佛山纺织,永不落幕
“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这句话在佛山纺织印染产业的转型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竞争加剧、环保要求趋严等多重压力下,佛山纺织印染产业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选择直面困难,主动求变。
从广东前进牛仔布有限公司不断研发新型面料、创新染色设备,到新纺纺织借助“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生产流程革新;从张槎针织谋划打造全国最大校服生产基地,到西樵纺织坚持“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产业集群都在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立笙纺织更是将一片荒地变为极具设计感的现代化园区,在工业与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先行一步,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与发展韧性。
这些实践充分证明,传统产业并非没有发展前景,关键在于企业能否顺应时代潮流,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佛山纺织印染产业的转型探索,不仅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其他传统制造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只要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任何产业都能在时代浪潮中踏浪前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佛山纺织印染行业抱团发展、顺势而为,也必将“永不落幕”。
文图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倪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