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2025数博会看点前瞻】贵州这家公司让隧道“会思考”

2025-08-22 14:31:00

在层峦叠嶂的贵州,高速公路穿山越岭,桥隧相连,构成了西南地区交通的“大动脉”。然而,复杂的地形地貌也给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长隧道群的安全管控、长下坡路段的风险预警、极端天气下的应急响应,无一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这片充满挑战却又孕育无限机遇的土地上,一家专注于数字化场景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贵州道坦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以其独特的创新能力和深耕行业的专注精神,逐步成长为解决这些难题的“专家”,连续两次荣获贵州省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成为贵州省科技创新大军中的一颗耀眼明星。

从“黔道之难”的独特场景中破土而出

道坦坦科技的崛起之路,正是一条精准把握行业痛点、以专业化解决方案啃下“硬骨头”的“专精特新”之路。

公司董事长牛传俊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能用数据直接解决实际问题。贵州的特殊地形地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业务场景。”他口中的“独一无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荣获国际路联(IRF)奖应急管理类奖项的大娄山隧道群智慧管控一体化平台。这个项目是道坦坦科技专业化能力的集中体现。

大娄山隧道群不仅是全国唯一的六车道特长隧道,更在70多公里的范围内密集分布着17个隧道和一段36公里的长下坡路段,同时还贯穿瓦斯地层和团雾区域,其管理复杂度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都难觅先例。

牛传俊坦言:“开发这个平台时,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案例,全靠我们自己的摸索和探索。”正是这种“无人区”的挑战,倒逼道坦坦科技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突围之路。

针对隧道群管理的核心痛点,公司研发的“大娄山隧道智慧管控一体化平台”,构建了覆盖“云——网——边——端”的全链路管理体系,通过在底层构建统一标准的“物联管控平台”,中间层构建智慧隧道的标准化业务体系流程和数据中台,开发7大业务应用体系,有效提升大娄山隧道机电系统运营管理工作效率。

深耕细分赛道让山区隧道“会思考”

连续两次荣获贵州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的背后,是道坦坦科技将精细化、特色化融入技术血脉,通过持续创新构建起坚实技术壁垒的硬核实力。

这份“精细”体现在大娄山隧道群智慧管控一体化平台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道坦坦科技智能交通事业部智能隧道产品项目经理陶国信揭开了平台的神秘面纱:整个隧道群接入了超过1.1万个物联网设备,所有这些设备都被统一接入道坦坦科技自研的物联网平台,彻底解决了以往不同厂商、不同协议设备之间“数据孤岛”的难题。

在节能方面,传统的隧道照明是简单的时序开关,而道坦坦科技的智能调光系统,通过在隧道洞口部署亮度传感器和车流量检测卡口,根据洞外实时光照强度和未来10分钟的车流量预测,通过精密算法动态调节入口段加强照明的亮度百分比。“解决隧道‘黑白洞效应’,保证司乘人员安全行驶,实现隧道最低能耗。”陶国信强调。

对于长下坡路段货车刹车片过热自燃的风险,平台创新性地引入红外热成像技术,实时监测车辆关键部位温度,一旦超过阈值,即刻通过情报板发出预警,引导车辆提前处置,将风险杜绝在隧道之外。对于危化品车辆的违规通行,平台不仅能实时追踪轨迹,更通过与地方交管部门的深度协同,形成了一套“情报板警示+现场驻点拦截+属地交管局溯源处罚”的特色化综合治理模式,将日均百余辆的危化品车流量成功压制到个位数甚至零。

而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将几百上千个分散设备的应急操作,集成为“一键式”应急预案。当发生突发事故,管理人员确认后,一键即可完成风机启动、防火门降落、情报板信息发布、广播疏散等全套流程,将响应时间从原来至少半小时的操作降低至2分钟,将精细化管控的生命线牢牢握在手中。

拓展场景边界从深耕一隅到赋能全域

大娄山项目的成功,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点上的问题,它更像一个强大的“创新引擎”,为道坦坦科技乃至整个贵州交通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范本。

牛传俊指出,基于在智慧交通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底蕴和对“云、网、边、端”技术架构的成熟应用,道坦坦科技成功地将能力边界拓展至更广阔的数字化服务市场。

在智慧党建领域,其开发的“高速先锋•智慧党建”系统,实现党员管理、组织生活、考核评估的全流程数字化,服务28家省属国企;在智慧消防领域,构建“烟感终端+应急平台+托管服务”体系,为院校、园区提供“预防——处置——保障”闭环服务;在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内部审计管理系统”“移动协同办公基座”等产品,满足客户不同场景的需求。

这种“一核多元”的布局,源于对“场景需求”的深刻理解。“技术只有融入业务,才有生命力。”牛传俊表示,道坦坦科技从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小而美”。

如今,道坦坦科技的技术成果正从贵州走向全国,未来三年里,道坦坦科技将以大娄山平台的技术架构为蓝本,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应用。这颗在贵州最复杂地质环境下淬炼出的“种子”,即将在更广阔的田野上生根发芽。

记者 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