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上合示范区,人们为什么常常说起这个词?

2025-07-27 07:03:00

近日,在上合示范区采访,人们常常说起一个词——平台。

踏浪潮而来,衔使命而生。上合示范区诞生之初,就面临一个根本性的命题:它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区”?

答案在顶层设计中就明晰了——

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宣布,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2019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上合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上合示范区要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更好发挥青岛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加强我国同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互联互通,着力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这就要求上合示范区不是传统产业园,更不是封闭试验区,而是要锚定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发挥国际公共产品属性,以“平台搭建者、资源链接者、方案提供者”的自觉,为拓展国际合作探路示范。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青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上合示范区逐步构建起综合服务类、专业服务类、基础支撑类三大类11个强属性平台载体,为上合组织国家之间经贸合作提供一揽子“上合工具箱”。

这些平台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叠加,而是通过系统化设计打破信息孤岛。

比如,2022年上线的上合经贸综服平台,成为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首个国际专区。它整合跨境采购、一站通关等八大模块,提供“贸易+通关+物流+金融”全周期服务,短短三年吸引2万余家企业进驻。

同时,作为全国唯一面向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地方经贸合作的国家级开放平台,上合示范区编织起一张覆盖欧亚的流动网络。

依托“海陆空铁”交通枢纽优势,加快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成为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的“出海口”,不断提高全省连通内外、畅达全球的水平。

大通道带来大物流、带动大贸易,上合示范区在全省、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2024年,带动山东与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额达5316.2亿元,是2018年的3.1倍,年均增长20.7%;带动山东对上合组织国家实际投资达8.5亿美元,是2018年的6.9倍,年均增长38.3%。

真正的平台绝非静态载体,而是在破解难题中自我革新的生命体。

为破解传统国际合作模式中,经贸规则不通、金融支持不足等堵点卡点难题,上合示范区加强改革创新,善用平台思维,努力求解破解。

比如,面对企业“走出去”的贸易互信之困,上合示范区搭建起“信用上合”平台。这是全国首个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跨境征信服务平台,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中英俄三种语言的全球企业信用报告、全球目标市场信息查询等一揽子跨境信用服务。

这几年,上合示范区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累计推出125项改革创新成果。

如今,上合示范区这个胶州湾畔的国际合作新平台,开放能级越来越高,朋友圈越来越广。究其原因,根本就在于平台的力量。

编辑:周艳 王文珏

策划:梁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