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根神经纤维清晰可见:我国科学家实现小鼠全身“高清全景成像”
IT之家 7 月 11 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刘北明教授联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团队,突破性研发出全球最快的小动物全身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首次实现小鼠全身神经网络精细三维图谱高清绘制。
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 7 月 10 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IT之家附 DOI: 10.1016/j.cell.2025.06.011),为解析周围神经调控网络及疾病机理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
周围神经系统作为机体的“物联网”,承载着大脑与全身器官间的双向通讯与调控任务:一方面传递运动指令、调控呼吸心跳等关键功能,另一方面将痛觉、温度觉等感知信号实时回传至中枢进行处理,从而协同各组织器官活动。绘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系统的精细连接图谱,是深入理解其复杂功能机制和相关疾病机理的关键。
长期以来,科学家对周围神经系统整体构架的认知主要依赖于毫米级分辨率的解剖学研究。近十年来,三维光学显微技术的进步虽推动了微米级分辨率全脑介观神经图谱的解析,但对全身周围神经系统的研究仍面临技术瓶颈。现有前沿成像技术难以同时兼顾高分辨率和高成像速度。即便结合全身样品透明化处理,仍难以在小鼠全身尺度以亚细胞分辨率解析周围神经系统复杂的长程通路结构。
研究团队此前开发了新型同步飞扫技术(VISoR),该技术结合大体积生物样品厚切片和透明化处理进行三维显微成像。VISoR 兼具高速、高分辨率和可扩展性,可在 1.5 小时内完成小鼠全脑样品的亚微米分辨率成像,并在进一步优化后首次实现了猕猴全脑微米分辨率三维成像和单神经纤维追踪。
然而,这种先切片后透明化成像的全脑成像策略不适用于小鼠全身样品。与相对致密、均质的大脑不同,小鼠全身组织异质性高,包含多样化的组织类型和不规则结构,在切片过程中极易发生组织离散和丢失,导致难以完整重构。
针对这一技术难题,团队提出“样品原位切片 + 切面三维成像”的策略,并研发了整合精密振动切片装置的 blockface-VISoR 成像系统,以及配套的小鼠全身透明化和水凝胶包埋的样品制备流程 ARCHmap。该技术流程的核心在于:每次仅对样品块表面约 600 微米深度进行三维成像,然后自动切除已成像的 400 微米厚度样品,循环此过程直至样品成像完毕。随后,利用自动化拼接算法对相邻切片间约 200 微米的重叠区域进行三维无缝拼接重构。由于每次扫描成像深度仅数百微米,组织透明化后的光散射效应弱,因此能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基于此策略,研究人员建立了优化的技术流程,在 40 小时内完成了成年小鼠全身均一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获取单通道约 70 TB 原始图像数据。目前已累计采集数十只小鼠数据,总量超过 4 PB。
由于样品制备方法具备高荧光保存性的优势,ARCHmap-blockface-VISoR 技术兼容神经科学领域常用的转基因和嗜神经病毒携带的荧光蛋白,以及免疫荧光等标记方法。结合上述标记和成像技术,研究人员成功解析了小鼠全身不同类型周围神经的精细结构和单纤维投射路径,首次揭示了单个脊神经元的跨节段投射特征,阐明了全身交感神经的器官特异性伴血管分布模式,并解析了迷走神经的整体投射构架和单纤维复杂投射路径。
研究人员介绍,这项突破性的技术不仅有助于建立周围神经连接图谱研究的新范式和解析神经调控结构的基础性问题,也在发育生物学、系统解剖学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此外,该技术仍有改进和优化空间,下一步将通过使用双相机或多相机成像进行多通道图像同时采集,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并探索其在更大尺度生物样品成像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