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深育桃李 三尺讲台印初心——海珠区赴瓮安支教队陈懿老师纪事
2024年9月,瓮安青山层叠,迎来了来自广州市海珠区的陈懿老师。陈老师带着“埋下一粒种子,唤醒整个春天”的信念而来,用一场场跨越千里的公开课和教学研讨,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一片森林。当联合教研的星火在群山间亮起,大家渐渐明白:陈老师要留下的,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身影,而是一支能在岩缝里扎根的教师队伍。

初心如炬:埋下种子,静待春生
“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鼓舞了万千教育人员。灼灼桃李扬芳华,三尺讲台熠生辉,陈老师便是如此。
初抵支教学校,陈老师看到了薄弱的学生基础与有限的教学资源。虽然课本上的内容被反复强调,却难掩孩子们的基础薄弱。于是,陈老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语文课堂巧妙“搬”进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在《穿井得一人》的示范课堂上,她让学生扮演“宋之丁氏”,在教室中央演绎“溉汲”的场景,让学生走进了课本,也让孩子们眼里的光一点点亮起来。后续,陈老师用这一方法进行了题为《中考作文升格训练》、《活用动作 巧添文色》、《七年级上册单元写作课》、《精审题 明重点》等公开课展示,也开设了《聚焦深度学习 助推学科育人》、《千里之行始足下 行稳致远细耕耘》、《文言品读传古韵 情境教学促提升》、《涓涓细流 笔下生花》、《任务驱动深阅读 活动激趣悦成》、等专题讲座。

这些讲座如春雨般持续浸润,为当地教研土壤注入全新活力,以实际行动为瓮安教学教研事业添砖加瓦。

双向赋能:联合教研锻造“带不走”的根脉
“送教送培只是浇水,让本地教师学会挖井才是根本。”在彻底熟悉当地环境后,陈老师发现个人示范终是星火,唯有构建可持续的成长生态,方能育成扎根本土的繁茂森林。
因此,她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推进联合教研行动,将海珠教育的根系与瓮安土壤深度融合。在此之后,陈老师积极奔走,促成支教地教师与海珠名师团队建立深度联结,形成优势互补、双向赋能的合作机制。市名师讲理论框架,本地教师说课堂痛点,双方在沟通中反反复复地打磨着课程,不仅仅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融合与创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更增强教育可持续性。

除此之外,陈老师还积极参与当地教研室的下乡调研,了解乡镇学校教学困难,肩负起“桥梁”的作用,真正做到将先进教学理念散播在这片淳朴的土地上。实现优质课件、题库、教研成果跨越千里实现无缝共享,并合力构建可持续更新的本土化资源库。
她用心辅导当地教师参加“学思行悟”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从新课标培训、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课后作业布置等维度,让教师队伍在实战比赛中磨砺,在学习中提高,在参与中体验,在反思中成长。

每一次磨课后,她带领老师一起复盘,找出问题,对症下药。她引导青年教师们把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提高的契机,助力当地教师队伍学有专长,教有特色。不仅如此,陈老师以“空间互联、资源互通、服务互享”为核心理念,做好“书香校园”建设,她为学生购买书籍,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开展专题阅读活动,分享阅读感受和交流。让书香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成长。
这带来的不止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海珠的教学思想和瓮安的宝贵实践经验在这个互融的平台上产生碰撞的花火,不单单是前瞻性的策略,还有接地气的方法,这样巧妙的互通让“带不走的队伍”一点点的拔节生长。
春山可望:以爱为舟,化身孩子们的“知心妈妈”
在陈老师看来,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心灵的触碰和情感的交流。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脚踏实地践行师德师风,用爱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为了给予孩子们更多的陪伴,陈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俯身倾听大家的心事,用耐心和师德去浇灌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细致记录下他们的成长故事。行走在教育路上,她坚信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能灿然绽放,而是要为师者以生命唤醒生命、以人格塑造人格。因此,从学习烦恼到生活冷暖;校园生活到家庭走访,陈老师都耐心聆听孩子们的故事,给予温柔的陪伴与指引,这份守护,也是教育之根得以深扎不可或缺的情感养分。

时间从来不说话,但它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如今,在陈老师的努力下,“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也开始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在跨越千里的支教行动中,山区教育有了独特的生命力,教育并非是孤悬的星辰,而是连成星河的微光;亦不是移植的树苗,而是与土地共生的根系。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坚守的热爱,在今后将继续扎根绵延,在乡村教育之路上,长成一派葳蕤蓬勃的育人之林!
粤黔协作瓮安小组
编辑 李嘉琪
二审 卢泰铭
三审 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