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打出龙舟牌 串起产业链

2025-05-07 10:09:00

东莞正丫村龙舟民俗文化千人巡游。

2025年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现场,来看“村晚”的村民们。

龙狮文创产品。受访者供图

5月1日清晨,岭南的雨季裹挟着湿润的晨风掠过东江支流,东莞市万江街道滘联社区的正丫湾,在一阵阵龙舟鼓点声中迎来了一场民俗大戏——“正丫起龙”仪式。这项民俗活动,也是广东文旅“粤式新龙舟 绽放大湾区 广东文旅邀您来”系列活动之一。

滘联社区位于东莞万江街道西北部,自宋朝立村,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北接东江南支流,东邻高埗河,东北望芦村河,三面环水的地形结构天生适宜水上竞渡,自古便是龙舟文化的沃土。

5月2日晚,“个个赞我家乡好”——2025年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滘联社区刘屋村举办。

滘联社区党委书记叶华柱向记者介绍,“村晚”选址滘联社区下辖的刘屋村是有考量的。从“问题村”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之一,滘联社区的“逆袭”之路走了10年,村居环境和产业经济也在此期间实现了美丽蝶变,刘屋村正是这场蝶变的“原点”。

“借着这场‘村晚’,我们想向全国展示滘联的新农村面貌。”叶华柱说。

“东莞龙舟第一景”重现

你见过这样的“村晚”吗?没有高大上的舞台,村子里的一方凉亭自成表演场地,老民居建筑和竹林是“舞台”的天然布景,凉亭前的古榕树和池塘边的小桥则是演员的歇息处。

“我们不追求舞台的专业化呈现,也不力求演出人员的字正腔圆,社区工作人员、企业员工都能上台主持和表演,讲究的就是一个‘村味儿’。”“村晚”导演、广东省话剧院原演员杨子华说。

今年63岁的杨子华,是东莞的文艺名家,人称“快手”,“4月初接到导演‘村晚’的任务,不到一个月就基本敲定最终的舞台呈现”。

5月2日晚7时30分,“村晚”准时开始。村民三三两两地从家中赶来。伴随龙舟主题的演出登场,现场氛围瞬间达到高潮。AU人声乐团带来一曲《五月龙船景》,在歌词“鞭炮霹雳人鼎沸”中,台下观众瞬间被带入龙船争渡的激烈氛围中。

“唱这首歌时,我总会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父母站在堤岸边看龙舟比赛的场景。”乐团成员何创业说。

何创业是东莞麻涌人,从小看着龙舟比赛长大。麻涌镇与万江街道均为东莞水乡风貌,每年,水乡片区和东江沿岸各镇街会根据当地潮汐大小,定出各自划龙舟的日子。其中,万江是整个东莞最早划龙舟的地方,“万江景”也被称为“东莞龙舟第一景”。

在随后的评书表演中,演员蒋志雄折扇一合,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滘联广为人知的“寻龙”故事。

2019年9月26日晚,长期蛰伏在正丫湾河涌淤泥中的松木龙船浮出水面,随后就“消失”在茫茫东江。“寻龙”队伍沿着正丫村上下三五里的河段却搜寻未果,此时有村民戏言“这是龙王外出巡游,15日之内龙王必回,不必担忧”。其后,在老龙舟失踪后的第13天,人们在距离24海里外的石龙镇发现了它的踪迹。

“但您猜怎么着?”蒋志雄说:“这老龙舟竟是自行逆流而上,穿越桥墩和遭遇其他障碍物时毫发无损,有人称它为‘神龙’。”

这艘逆流而上的老龙舟,恰似滘联社区自身命运的隐喻。滘联社区自2009年被列入东莞市欠发达村,2015年被列入软弱涣散党支部。数据显示,2015年以前,辖区烂路泥路占比95%以上,路灯覆盖率不到5%。

2015年起,“软弱涣散村”滘联社区决心啃下整改提升的“硬骨头”,接连争取到东莞市美丽幸福村居示范村和美丽幸福村居连片示范项目资格,刘屋村正是首批示范村建设点之一。

如今的滘联社区,干净整洁的街道、风景如画的湖畔、焕然一新的老民居建筑,无不显示着乡村的美丽蝶变。更重要的是,这个曾经高度依赖工业建设的社区,正将龙舟文化淬炼成破浪的船桨,在激流中开辟出独属于滘联的航道。

龙舟文创品卖出五千件

“我们统计过,从2020年至2024年陆续有七八十户人家搬回滘联社区,其中不乏返乡创业人士。”叶华柱说。

“90后”钟佩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村晚”举办当天的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非遗墟市上,她创立的广东省龙图腾文创工作室摊位上摆放着一个个憨态可掬的龙狮文创产品,吸引着许多村民和游客的目光。

2021年,返乡待业的钟佩文发现,“滘联大变样了”。“像如今正丫湾岸边和起龙广场那条平坦宽广的道路,曾是杂草丛生的沙地,以前经过感觉到处是灰尘,回来时发现道路变平坦了,河水也变干净了。”

彼时,滘联社区正巧借东莞市美丽幸福村居连片示范项目的东风,联动谷涌社区打通并拓宽6.5公里沿江河岸线,投入约2亿元用于治水治河。这也是滘联社区大力发展龙舟文化、打造龙舟文化民俗村正丫村的重要举措。

专注研究东莞龙舟文化的青年学者、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李瑜恒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东莞引进了许多水泥厂、造纸厂等,滘联的工业、企业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治河前,由于河道水污染,龙舟划手如果长时间下水训练,容易染上皮肤疾病,因此延续多年的扒龙舟活动曾一度中断”。

直至2017年,河水变清澈了,传统的龙舟仪式和龙舟节重新开启,社区大力挖掘龙舟特色文化IP,开展龙狮汇舞闹元宵、二月二龙抬头、龙舟文化嘉年华、“正丫起龙”仪式、滘联初三龙舟景等传统文化活动。

如今走进正丫村,仿佛踏入一座大型龙舟露天博物馆,村子里古建筑的墙面化身为户外展厅,50幅拍摄自万江的龙舟影像安排在大街小巷,还有村居建筑上悬挂的龙头、墙面上贴的龙舟海报……龙舟文化符号随处可见。

钟佩文返乡创业的第一家工作室,正是由正丫湾河堤上的仅8平方米旧水泵房改造而成,这是她与“联圣堂”醒狮团的伙伴共同创建的广东省龙图腾文创工作室。

后来工作室搬迁,钟佩文又创立了龙图腾龙狮文化融合店,店内摆放着各类醒狮、龙舟文创产品,其中最畅销的一款产品是“正丫龙王龙头”,“截至目前,销售量约有5000件”。

去年,钟佩文又在正丫湾河堤旁创办了一家咖啡店,店内同步售卖龙舟文创产品。今年龙舟月期间,咖啡店设计了一款立体龙头杯套和包装袋,深受游客喜欢。

创业过程中,钟佩文也曾遭遇“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困境,“除了老顾客光顾,我们的文创没有知名度”。

滘联社区了解到钟佩文的经营问题后,推举他们到全市各类文化活动展出、摆摊,起龙仪式、湾区文采会、非遗墟市等活动现场都能见到广东省龙图腾文创工作室的身影,钟佩文说,“现在大家越来越熟悉我们的品牌了”。

钟佩文的创业版图越扩越大,陆续在滘联社区内开设了茶文化、传统民间小吃的分店。

龙舟文化转化为龙舟经济

2023年,滘联社区被评选为“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之一,龙舟产业也在社区内逐渐生根。漫步在正丫湾河堤上,沿途有茂春文旅、枝昌龙舟俱乐部、启农部落、有龙营地、龙狮驿站、01咖啡等一批入驻社区的文旅产业,龙舟文化正在转化为龙舟经济。

2017年,靠着在外创业挣下的积蓄,胡庆昌返回家乡流涌尾社区成立枝昌龙舟俱乐部(下称“俱乐部”),带着家乡里热爱龙舟的“年轻仔”打比赛。“一年开销五六十万元,交通、食宿全靠我自己出。”胡庆昌坦言。

2019年,受滘联社区邀请,胡庆昌将俱乐部迁至正丫湾,“我很喜欢滘联,这里水质好,水好才能‘扒龙舟’”。更让他惊喜的是,“这里的龙舟氛围很浓厚,龙舟在滘联正逐渐形成产业链”。

胡庆昌决定在滘联开一个龙舟厂,即万江龙舟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下称“基地”),设在芦村特大桥下。基地内的龙舟为纯手工制作,工匠们对每道工序精益求精。

胡庆昌介绍,目前厂里有5个制作龙舟的老师傅,鼎盛时期曾有11位老师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莞龙舟界的“老行尊”、拥有近50年造船经验的霍应驰。“正丫起龙”时“唤醒”的老龙舟,正是霍应驰与其兄弟霍应寿在1983年制作的。

“我们做一条龙船收入大概10万元,一年大约做10条龙船。光是2023年,就做了16条龙船,其中万江11条,麻涌4条,中堂1条。”胡庆昌说,如今每年举行“正丫起龙”仪式时,水上护航的船都是由枝昌俱乐部提供的。

同年,胡庆昌着手拓展龙舟体验业务。“与其单纯扒龙舟,不如让龙舟仔同时做龙舟体验的教练,得到一些实实在在的收益。”

后来,体验项目逐步拓展为龙舟研学和团建,俱乐部的名气打出去了,每年龙舟季前后,不少亲子家庭、公司、学校都选择来俱乐部体验,“每年接待上千名客人,研学这块年收入在20多万元,抵了俱乐部比赛的部分开支,龙舟仔们还能赚点。”

如今,胡庆昌将业务扩展为涵盖俱乐部、赛事承办、龙舟制造、培训研学等,“可以说打通了龙舟的整个产业链,也从万江逐步走向东莞”。

枝昌俱乐部的发展就是滘联社区变迁的缩影。滘联社区的收入也迎来飞跃式增长,社区还引进建成了华蔚产业园、智能产业园、厚德工业园、新茂智谷产业园4个市镇产业项目合计约20万平方米厂房,还引进赣锋锂电等多家优质产业进驻。

千桨破浪处,水经济扬帆。滘联这个平凡小村开辟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如龙舟竞渡般在碧波新航程中划出新农村建设的澎湃轨迹。

幕后

“正丫起龙”重启

唤起村民文化认同

1974年出生的胡庆昌仍记得,小时候经常在岸边看父亲扒龙舟。父亲是“头桨”,每次出船动辄数小时。“划完有龙船饭、龙舟饼,还有汽水喝。”那时候,扒龙舟既是节令传统,也关乎一口饱饭。

那是龙舟尚未走向赛事化的年代,各村互相“招景”“应景”,以龙舟为媒互访联谊。但这种建立在农闲时节与水网地理基础上的文化逻辑,很快因城市化和工业化浪潮而中断。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万江迅速从一个农业区发展成工业区。外来务工者的大量涌入,人口流动加剧,原本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逐渐瓦解。很多村民进厂打工,不再从事农业活动,使得龙舟所依赖的“农闲”时间消失,“扒龙舟”失去赖以维系的社会土壤。

“社区经济基础薄弱,也无力维系龙舟队的日常运营开支,传承多年的活动停滞了,这让老一辈龙舟人很痛心。”叶华柱补充道,滘联社区曾深陷乡村治理困局,龙舟文化一直未能建立系统性保护机制。

与此同时,随着龙舟划手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轻便的杉木龙舟取代了需水浸保存的松木龙舟,“起龙”也悄然淡出滘联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正丫村那条松木老龙,自2002年起,便沉睡河床整整15年。

滘联社区龙舟文化的复兴,始于一次“出水”。

2017年起,万江文化服务中心联合滘联社区,在正丫湾重启“正丫起龙”仪式。“起龙”当日,时年72岁的东莞民俗专家张铁文凌晨5时便赶往现场,正丫村村民洪叔则带着孙子来看这条自己曾出资240元,也随之“出战”数次的老龙“出水”。

此后几年,围绕新修建的三圣宫、起龙广场、游龙大街等空间,滘联社区又在此塑造出集祭祀、巡游、展演、商贸于一体的文化景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龙舟出水、锣鼓齐鸣,“正丫起龙”迅速成为“东莞龙舟月”最具标志性的节点之一。

“龙舟文化是滘联文化的重要母体。”李瑜恒认为,滘联通过对龙舟民俗的系统性梳理与传统仪式空间再造,实现了非遗保护与生态修复、乡村治理的有机结合。“这是文化重构的过程,既加强了社区的文化认同感,也实现了民俗旅游社区文化景观的再造。”

李瑜恒观察到,龙舟运动同时唤起了村庄内部的文化自觉。在外居住的滘联青年会被长辈召唤回来参与起龙仪式;社区副书记曾担任龙舟队指挥,带队训练;正丫湾一年四季都有人下水,他们并不为奖金而来,而是因热爱而聚。

“龙舟不只是节令符号,更是一种扎根本地的情感引擎和组织方式。”李瑜恒将这种从内而外的参与动力,视为非遗得以在当代焕发生命力的核心支点。在她看来,龙船在滘联重新“出水”,也标志着龙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重新“上岸”。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赵媛媛 王颖

摄影:仇敏业 黄政正(除署名外)

统筹:李培 靳延明 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