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三峡工地的最美“焊花”

2025-07-09 17:17:00

女子电焊班照片

作为“国之重器”的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参与建设者众多。为攀登这座水电高峰,高峰时期4万余名建设者云集三峡,建起了巍然矗立的三峡大坝,更铸就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三峡工程博物馆内就陈列着这样一张特别的照片,记录了水电三局女子电焊班的工作场景:一群平均身高为1.55米、体重不足80斤的“电焊之花”,以女性特有的坚韧与担当,焊接出大国重器的“钢筋铁骨”。成立女子电焊班,正是出于工作的特殊需要——工程中的钢筋网缝隙有限,唯有身材瘦小的她们,才能灵活钻进这些狭小空间,完成精准焊接的关键工序。

时间回到1997年,这群“电焊之花”从黄河大峡水电站转战长江三峡,投身三峡电站厂房、永久船闸和机组安装工地。面对三峡工程的施工节奏,为避让白天上钢筋、立模板等工序,女子电焊班承担起夜间焊接任务。她们每天背着十几斤重的工具包,抱着5公斤重的焊条,拽着50米长的焊把线,在爬梯子、翻模板、钻钢筋网中开展一天的工作。

夏日夜幕下的三峡工地,天气闷热如蒸笼。身着工装的焊工们正在紧张作业,电焊面罩后面是一张张汗湿的脸。为防止被焊花灼伤,她们里外三层裹着厚衣服,依然保持最稳定的姿势和最精准的动作以保持焊接质量。遇到特殊焊接部位,她们毫不犹豫地钻进钢板夹缝,并根据焊口位置变换着姿势,蹲着、跪着,甚至趴着、躺着。她们以星月为伴,用焊花点亮了三峡工地的漫长夜晚,为建设三峡工程贡献力量。

被称作“铁人”的吴唤霞,与丈夫“错峰”上班,夫妻俩在工地交接照看孩子明明。他们的孩子因想妈妈曾在船闸工地走失,后被送回。母子相见时,吴唤霞哭着教训孩子,而孩子却哭着说:“妈妈,我想你了。”

1999年,肘管预留坑回填浇筑时,钢筋接头横焊、斜焊、不规则焊层出不穷,且需在齐腰深的水中作业。女焊工们连续奋战,浸透汗水的厚工服能拧出水来。以“绣花”功夫对待每一处焊接点,一招一式都娴熟规范,焊完后再进行自检、互检,确保各个接头焊接都是精品。

班长李彩娟曾说:“三峡工程是国家的梦,也是我们的梦。再苦再累,也要焊牢每一道缝!”正是这种同心筑梦的信念,让她们在6年里完成1100多个混凝土浇筑仓号的焊接任务,焊接钢筋接头超过20万个,焊条用量超100吨——若将焊条首尾相连,足以从长江源头排至入海口。

这支队伍先后荣获“巾帼精品班”“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先进集体”等殊荣。

时光流转,二十多年后,在另一个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工程建设一线,又诞生了一支由36名女性组成的标兵团队——白鹤滩缆机群运行团队。她们被称为“七仙女”,在世界上最大型的缆索式起重机群中,精准操作七台彩虹色的缆机,完成大坝混凝土吊运786.53万立方米,并开创了大型水电工程“四仓同浇”的施工先河,高质量保障了白鹤滩工程的建设。

大国重器巍然立,平凡脊梁筑长城。从焊花绽放的女子电焊班,到缆机织云的“七仙女”,变的是大国工程时空坐标,不变的是两代女性建设者“上下同心、众绘宏图”的信念。她们以“三峡无小事”的敬畏、“焊牢每一道缝”的执着、“偏毫厘不敢安”的严谨熔铸匠心,用双肩扛起“大国重器”的千钧重量。她们的故事,成为三峡精神的生动注脚。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 周荔华 刘坤|秦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