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视频|1分钟救了40余人!他是父亲,更是江门消防员

2025-08-29 14:16:00

8月28日,江门市江海区高新消防救援站。训练场上的喊号声铿锵有力,一辆辆消防车整齐排列。

在办公室见到李建时,这位刚刚在高速路上挽救40多条生命的江海区消防救援大队副大队长正仔细查看本周的训练计划。他手臂上有一处明显的烫伤痕迹,是3天前那场救援留下的印记。

李建。 南方+ 熊毅 拍摄

“真的没什么,任何消防员见到都会这样做。”面对采访,这位2002年参加工作的老消防员语气平静。二十三年来,从汶川地震救援到日常灭火救灾,李建始终冲锋在前。“2008年在汶川的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快一秒,群众的安全就多一分。”

从汶川到汕湛高速的使命接力

2002年,18岁的李建怀着对消防事业的热爱加入消防救援队伍。回忆起刚入行时的情景,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时候看着前辈们逆行火场的身影,就觉得这个职业特别神圣。”初入消防队的李建还是个毛头小子,但在一次次出警、一次次训练中,他快速成长起来。

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接到命令时,我们一刻都没有迟疑,带着救援装备直奔灾区。”

到达灾区后,现场的场景让这位消防老兵也感到吃惊,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在汶川的十天里,李建和队友们几乎没合过眼。

“记得有一处废墟下埋着一名怀着孕的记者,我们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就到现场。没有设备我们就徒手挖,一点一点挖。”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最后还是没能挽救她的生命,那一刻我想,如果再快一点,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从汶川回来以后,李建更加努力、更加刻苦训练,并成为江门支队里人人敬佩的业务尖兵。他精通各种消防救援技能,先后获得过各类全省消防业务比赛奖项,带出的徒弟也都在各个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建是我们的定心丸,”江海区高新消防救援站指导员汪欢说,“有他在,再危险的现场大家都觉得踏实。”

8月25日的汕湛高速,车流如织。李建开着私家车,带着两个女儿回老家探亲。孩子们坐在后座,叽叽喳喳地说着见到奶奶后要做什么。“那天本来请了年假,想好好陪陪孩子。”李建说。

车辆行驶至茂名路段。突然,前方一辆大巴车尾部冒出的浓烟引起了李建的注意。“凭着职业敏感,我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对。”他一边叮嘱女儿坐稳,一边加速上前查看。

大客车着火。 受访者 供图

“当时客车的发动机舱已经冒出明火,车辆还在继续行驶,情况十分危险。”李建立即采取行动:鸣笛、闪灯、加速超车,一系列警示动作一气呵成。“最担心的是客车司机没注意到危险,继续行驶会导致火势快速蔓延。”

将客车引导至应急车道停稳后,李建迅速下车。他先确认了自家车辆停在安全距离外,然后从后备箱取出车载灭火器。

小女儿伸手紧紧抓住李建的衣袖:“爸爸别下去,我怕。”李建摸了摸女儿的头,声音坚定又温和:“爸爸是消防员,你们乖乖待在车里,锁好车门,千万不要下来。”这句话,成了两个孩子在等待中唯一的“定心丸”。

这一次,李建决定要再快一点。

一边是群众,一边是家人

现场的情况比远看到的更加危急。客车尾部已被烈火吞噬,浓烟裹挟着刺鼻的焦糊味笼罩着高速公路。“更危险的是,火势正在向油箱部位蔓延,后果不堪设想。”李建回忆道。

他立即展开救援行动:“不要拿东西!人先下来!快!”嘶哑的呼喊声穿透嘈杂的环境声。刚跑到大客车旁,火苗已从发动机舱蔓延至油箱附近,部分乘客还在犹豫是否要返回车内拿取行李。

李建立刻提高音量,同时快步走到车门处,引导乘客有序下车。“老人和孩子先下!大家跟着我,翻到护栏外的坡地去!”李建一边喊,一边伸手搀扶行动缓慢的老人。

与此同时,李建的车里,他的女儿用儿童手表给妈妈打电话:“妈妈,爸爸去救火了,我们好害怕……”电话那头的妻子顿时心急如焚。

李建后来告诉南方+记者:“妻子听到女儿的话,心都揪起来了。”但妻子知道,这就是李建的选择,这就是他的责任。

现场,李建冒着浓烟一次次靠近客车,确认没有乘客滞留。火星不断溅到他的手臂上,烫出一个个水泡,他却浑然不觉。

群众全部疏散完毕。 受访者 供图

当时正值暑期出行高峰,这辆客车上近三分之一是老人和儿童,慌乱中不少人脚步踉跄。李建干脆站在护栏边,一手扶着护栏,一手指引方向,反复用普通话和粤语交替呼喊:“快!再快一点!还有没有人没下来?全部人都下来了吗?”

从第一个乘客下车,到最后一位乘客撤离,整个疏散过程仅用了1分钟——40余名乘客全部撤离至高速路外的安全坡地,无一人滞留。

在组织疏散的同时,李建还发动路过的大货车司机一起参与灭火。经过15分钟的奋战,明火终于被扑灭。

暂时控制住火情后,李建立即给妻子回电:“刚去灭了场火,没事了,我和孩子都好好的。”

轻描淡写的几句话,背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

用行动诠释“火焰蓝”

回到车上,小女儿摸着爸爸手臂上的烫伤,眼泪汪汪地问:“爸爸,痛不痛?”“不痛,”李建笑着揉揉女儿的头,“只要大家都平安,爸爸就不痛。”

这时,女儿们突然扑进他怀里:“爸爸——爸爸是英雄!”这句话让李建的眼眶微微发热。“孩子们长大了,”他感慨地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她们明白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事实上,这样的言传身教贯穿着李建的日常生活。尽管工作繁忙,他总会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家人。但在家人眼中,李建首先是个消防员。

“有一次已经答应孩子们了,但突然接到火警我就立即出发了。”李建笑着说,“孩子们现在已经习惯,她们知道爸爸去灭火了。”

“我爸爸是消防员。”现在小女儿会骄傲地对小伙伴说,“他救过好多好多人!”而在孩子们心中,父亲不仅是英雄,更是指引他们成长的明灯。

回到日常工作岗位的李建,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训练场上,他手把手指导新队员操作救援器材;学习室里,他耐心倾听年轻消防员的烦恼。

李建(左一)在训练场上。 南方+ 熊毅 拍摄

在专业训练上,李建的要求近乎严苛。“消防救援是生死攸关的事,任何细节都不能马虎。”他经常这样对队员说。为此,他通过还原真实火场环境,提升队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平时训练多流汗,灭火战斗中才能少流血。”

“消防救援从来都是团队作战,”李建认真地说,“没有队友的配合,没有群众的协助,单靠个人力量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李哥不仅教技能,更教会大家什么是责任和担当。”汪欢告诉南方+记者,“他常说,我们守护的不是一座城,而是城里每一个人的平安。”

事实上,这样的救援对江门消防来说并非首次。3月23日,蓬江区金海湾花园一住宅突发火灾,现场浓烟滚滚,火势迅速蔓延。家在附近的江门市消防救援支队跃进路特勤站消防员钟建康也发现了火情。正在休假的他毫不犹豫跑向起火住宅楼。

训练场,哨声响起。李建穿戴好装备,继续投入到训练中。

“哪有什么英雄?”面对南方+记者的问题,李建低头用手遮住手臂上的烫伤,“我干了二十三年消防,参加过汶川抗震,救过被困老人,那时候我就明白,穿这身衣服,就得把别人的安危放在自己前面。”

对于李建来说,无论是最初的消防战士,还是现在的副大队长,不变的永远是那句:“这是我们的责任。”这句话,承载着二十三年如一日对消防事业的坚守,诠释着“火焰蓝”的初心与使命。

采写:南方+记者 申红洲 通讯员 林晓颖

摄像/剪辑:熊毅

【作者】 申红洲;熊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