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小周边”与“大银幕”如何相互成就?
暑期档电影热闹非凡,衍生品市场也相当红火。《长安的荔枝》变身“荔枝冰萃”饮品引人尝鲜,《浪浪山小妖怪》仅上映首日周边销售额就突破700万元,《罗小黑战记2》盲盒手办发售当日即秒空……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档电影衍生品收入同比增长120%,消费市场规模已达千亿元级。
如今,周边产品绝非电影配角,二者可以说是相互成就。就成功案例来看,周边产品往往提前布局暖场,减少与电影热映的时间差,等到电影上映带来流量集中爆发,有力提升IP人气,衍生品消费也随之达到高峰。电影的在档时间毕竟有限,但各式各样的衍生品可以长期吸引粉丝关注,构建起可持续的商业生态,达成“留量”沉淀。
曾几何时,国内绝大多数电影9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票房,而好莱坞衍生品市场则相对成熟,一些热门电影的衍生品收益甚至可以达到影片总体收入的70%以上。如今,随着国产电影佳作频出、IP产业发展日渐成熟,以及观众越来越重视情绪消费、文化需求,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已是一片充满希望的蓝海,“千亿元”规模远不是终点。

年轻人争相购买电影衍生品,或是打卡相关主题线下乐园、展览、餐厅等,选择的绝不仅是表层的商品,而是带着强烈的情感认同和身份归属。比如,选择“浪浪山”周边,致敬“无名之辈”勇敢出发;选择“哪吒”周边,传达“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收藏“流浪地球”模型,展现对科幻未来的期许。同时,由于话题热度会天然让衍生品拥有社交属性,粉丝们也能就此找到圈层、识别同好。这些超越使用功能的精神需求,正是周边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小周边”与“大银幕”的互动让人期待,但也需要警惕一些乱象。比如,一些周边生产者没有明确的目标群体画像,对IP产品的开发缺乏思考,甚至干脆违背了IP的文化价值,结果自然遇冷。再如,部分产品外观简陋、创意寥寥,傍着优质IP却做不出优质产品,无法加分还会扣分。此外,正版周边推出的速度往往慢些,而盗版商家则一个比一个“卷”,保护原创知识产权还需要做更多工作。
丰富的衍生品不仅为电影产业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更彰显了新型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 公仔断货、盲盒售罄、模型投产等,驱动着关联产业跨界联动;快闪店、主题餐厅、主题展览等,以沉浸式体验将线上IP热度转化为线下客流。多方发力、用心经营,持续构建“内容即产品、产品反哺内容”的共生模式,实现IP产业良性循环,必将推动电影市场从“票房依赖”走向“生态繁荣”,为文化消费增添持久热度。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