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夏粮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 科技力量夯实丰收基础
来源:人民网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眼下,我国夏粮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科技力量不断夯实着粮食丰收基础。
在河北邢台南和区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任萍家的小麦正进入灌浆期。“浇水的时间和用量,不用再靠老经验去判断了,手机上有近30天、近7天甚至是当天的墒情监测,在特定时间段该干什么活,数据全告诉咱。”任萍说。
邢台市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介绍,数据来自麦田里的智能气象监测站和土壤墒情监测站,两个监测站把收集到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还可以实现土壤墒情预警、智能灌溉方案自动生成,农户们依据这些信息进行田间管理。
从镐锄镰犁到智慧农业,科技是催化剂。田野之变,正是农业领域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缩影。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
当前,冬小麦主产区陆续进入灌浆期。今年,河北冬小麦种植面积达3300多万亩。“多地建设的智能田间监测站,实现了从‘经验种地’到‘数据种地’的转变。”农技人员介绍,通过数据化平台显示的苗情、墒情等信息,能够为种植户提供精准的“一喷三防”作业指导。
夯实粮食丰收基础的科技力量不只发力在河北。眼下,东北玉米等农作物播种进入高峰。在吉林省,玉米播种已过半。搭载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和大面积推广的精准密植技术,提升了玉米成活率;在黑龙江,大垄双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大幅提高了作物产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田间地头的“科技革命”正在催生农业全产业链的蝶变。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对集聚创新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重要作用。据了解,目前我国农业领域已布局包括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野外研究站以及111个农业科研试验基地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功能科技创新平台条件支撑体系。
看当前,夏季粮油的主要作物冬小麦进入灌浆期,冬油菜开始收获,玉米、水稻等作物春播进入高峰。夏收粮油是全年粮油生产的第一仗,事关全年粮食生产大局。今年,国家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实施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据农情调度,预计今年粮食意向种植面积17.9亿亩左右,其中春播粮食面积9.6亿亩,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看未来,我们通过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农业科技重点领域攻关、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加快农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应用,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
随着科技力量发力田野,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正向“新”而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大显身手”,一幅有“智”也有“质”的农业现代化图景,正在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