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专科到本科的逆袭!看兴安盟如何“养”出一所大学?

2025-08-11 21:31:00


兴安岭上兴安盟。

2025年6月9日,教育部正式发函,同意内蒙古自治区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立兴安职业技术大学,首批设置动物医学、学前教育、护理、旅游管理4个职业本科专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8500人。


6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设置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通知》,要求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老校区回顾

8月8日上午,当自治区教育厅长杜汇良、兴安盟委书记苏和徐徐揭下金色牌匾上的红绸,兴安职业技术大学新校名正式启用,前来参加第八届中蒙职业院校服务“一带一路”特色畜牧业发展论坛的国内外专家以及在校师生共同见证了这一神圣的时刻。 师者同心筑

梦成职教薪火传递:师者同心筑梦成

大兴安岭的林海翻涌变革创新的时代浪潮,科尔沁草原的清风拂过70余载峥嵘岁月。

1947年,随着内蒙古自治政府在乌兰浩特成立,乌兰夫主席从延安请来4名八路军干部牵头组建乌兰浩特中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最早兴办的公立学校之一。1951年,乌兰浩特中学成立师范班,1952年在科右前旗察尔森镇单独设立师范学校,到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兴安盟师范学校,这是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前身。

2001年至2005年,兴安盟师范学校与盟教育学院以及盟农牧、卫生、财政、交通技工和粮食干部学校5所中专学校合并,成立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兴安盟有了唯一一所高职院校。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 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

从察尔森师范学校的油灯微光,到如今1515.77亩现代化校园的琅琅书声,几代教育工作者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循着一张蓝图接力奔跑。

无论是初建岁月的萌发,还是在改革大潮中奋进,这所扎根草原的学府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振,以“服务地方,造福人民,成就学生”为坐标,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铺就“升学有路、就业有门、发展有径”的成长通途。



毕业典礼现场

2021年,兴安职业技术学院被列为自治区“十四五”第一批次职业本科申办院校。2023年以来,成立申办本科院校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教育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要求,制定《关于大力推动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建设实施方案》,举全院之力推进“升本”工作。

为了圆老区人民的“本科梦”,兴安盟委、行署在地方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真金白银解决职业本科建设的瓶颈制约。全体教职员工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组成“专业建设攻坚组”“课程思政打磨组”“实践教学提质组”等专班,从顶层设计到细节打磨,对照本科院校设置标准逐项突破。

多少个深夜,办公室的灯光与星月同辉;多少个周末,会议室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正是这股“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的拼劲,让每一份努力都成为托举学校迈入本科层次的坚实力量。专业课教师们对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完成多门核心课程的大纲修订,编写多部特色教材;历届领导班子及实训指导教师,走遍全盟6个旗县市并走向全区全国,对接覆盖农牧、旅游、康养等8大产业的107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区域产业需求精准融入实践教学模块;行政教辅岗位的教师们则化身“服务先锋”,从申报材料的字斟句酌到办学条件的升级改造,用细致入微的保障为升本工作筑牢基石。


国学文化进校园

从纸上蓝图到实景画卷,变的是办学条件的日新月异,不变的是“为老区育人才”的初心。

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自治区级示范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区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这一历程,每一步都像齿轮般精准咬合,体现了学校在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持续努力,最终实现了从专科院校到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的跨越。

有着45年工龄、35年党龄的退休老书记,92岁高龄的汪陶高听到学校升本的喜讯,泪光盈盈:“这是我们几代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时刻啊!从师范学校到职业学院,再到今天的职业技术大学,我亲眼见证了兴安盟这片土地上开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希望之花。”

内蒙古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原兴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前贵,在2005年11月至2010年9月,以党委副书记、院长的身份,在这片沃土上播撒改革的种子,用远见与实干为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奠定根基。2010年调离后,刘前贵与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的情缘从未中断。2021年,已任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的他带队回访,签署了艺术类专升本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依托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兴安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学院成立社科联,身为内蒙古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的他专程参会,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这份跨越十余年的牵挂,正是一位教育者对初心的坚守。刘前贵激动地说:“特别开心,终于让北疆学子圆了‘家门口读本科’的梦想。”


护理专业团队

从临床医生到职教标杆,医学健康系护理专业带头人邓彩霞老师更是动情地说:“几代人坚持不懈接力奋斗,学校一步步迈上新的台阶,现在终于迎来职业本科院校的高光时刻,这是全体兴安人民的骄傲。”

七十余载职教薪火,生生不息。七十余载风雨历程,荣耀满程。伴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新起点,兴安职业技术大学正以昂扬姿态,为区域经济转型注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动能,为兴安革命老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书写崭新的答卷。培根育土筑根基

走进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同心路、同德路、五一大道、厚德楼、行知楼、北疆文化长廊等校园文化符号随处可见,“勤勉励志、求索笃行”的校训石与分布有序的红色文化雕塑相得益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盟民族事务委员会举行主题升旗仪式

作为内蒙古东部地区最早的公立学校之一,伴随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而萌芽,红色基因始终是办学治校的“根”与“魂”。以此为内核,构建起“党建引领、思政铸魂、三全育人”的立体化育人体系,让红色血脉在薪火相传中焕发时代光芒。

学院以党建为“纲”,扎实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18个党支部组织力显著提升,政治核心作用在教育教学各环节充分彰显,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动能。

抓实抓细“青马工程”,通过专题研学、实践锻炼等方式,每年培养百余名青年政治骨干,推动“为党育人”落到实处。


奖学金激励学子

以“党建+专业”为纽带,让红色基因与专业特色深度融合:师范教育系党支部打造“红烛先锋”品牌,组织学生党员走进乡村小学开展“红色课堂支教”,用行动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农牧系党支部联合当地养殖企业成立“乡村振兴党员突击队”,师生党员深入牧区开展肉牛养殖技术培训,在助力产业发展中厚植“服务三农”情怀;消防工程系党支部与应急管理部门共建“火焰蓝”党建联盟,组织党员参与森林草原防火、应急救援演练,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扎根心间。这种“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育人一线”的模式,让党旗始终在教育教学前沿高高飘扬。

辛勤耕耘换来硕果满枝:学院先后获评全区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先进基层党组织4个,全盟先进基层党组织4个、“树德育人”品牌党支部1个、坚强堡垒支部3个,2021至2023年度学校领导班子在自治区高校考核中连续3年获得优秀等次,彰显了党建引领下的强劲发展活力。


各族学生走进“一馆三址”

在思政教育创新中,学校立足老区红色资源禀赋,构建“实景课堂+特色课程+全员宣讲”的“大思政”格局。依托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阿尔山抗联遗址等红色场馆,开发《兴安革命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特色课程,每年组织师生开展“重走抗联路”“红色场馆研学”等实践活动,让革命故事成为鲜活教材;组建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青年教师、优秀学生干部组成的“北疆石榴红宣讲团”,年均开展“红色故事进课堂”“革命精神进校园”活动80余场,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让红色基因可触可感;创新推出“红色文化艺术节”“思政微视频大赛”等品牌活动,将红色主题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筑牢信仰之基。2023年,学院“红色资源赋能思政教育”案例获评“自治区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其经验在全区职业院校推广,成为革命老区高校思政教育的生动范本匠心培育赋

匠心培育赋能:提质培优搭阶梯培优搭阶梯

“从专科生到本科生,兴职给了我第二次‘高考’的机会。”2022年以总分172分考入集宁师范学院的王丽,是学校“专升本”教育的受益者之一。同样,孙文佳同学在2022年专升本成功上岸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她说:“专升本的成功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想学习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一个优秀的心态。读了很多书,熬了很多夜;焦虑内耗常有,自我怀疑日渐;还好,终于走到了新的起点上。每一个迎风向前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感谢学校的老师们,给予无尽的爱与扶持。”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定位的明确,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瞄准学生升学需求,构建起“技能培养+学历提升”双轨并行的育人体系,让“专升本”成为学生人生转折的重要支点。


承办兴安盟高素质青年农牧民培训班

精准施策,打造全周期培养体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师范类专业推行“课证融合”,将教师资格证考试与专升本课程对接;医学护理类专业由医学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备考;农牧类专业开设“现代农牧业技术”特色班,将产业前沿知识融入升学课程。2023年学校专升本报考人数较2020年大幅增长。

师资强基,构建双师型教学矩阵。2020年至2025年是师资队伍日益优化的5年。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博士学位专任教师29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大幅提升,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达60%。持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培育自治区青年杰出人才1人、“草原英才”青年创新人才1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2人。全面提升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业务能力和品德素养,培养骨干教师54人、专业带头人22人,为学校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强化高标准配备选聘。2022年,学校专升本学生在全区统考中,公共课平均分超出自治区线35分,专业课合格率达92%。


汽修专业学生在研讨

科研实力持续攀升。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近5年,累计立项厅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151项,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出版各类学术著作59部,发表学术论文403篇,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62件,制定各类标准5项。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自治区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等6个自治区级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智慧生态农业”等11个主攻方向明确的科研创新团队,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优化,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勇毅在谈及学校未来发展时掷地有声:“本科教育绝不是我们人才培养的终点站,而是新时代工匠成长的起跑线。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培养兼具扎实理论基础和卓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技术力量。”产教

产教融合破局:对接产业育人才 产业育人才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同频共振。

近年来,兴安职业技术大学聚焦“新农科、新能源”专业品牌,突出“一老一小”和现代服务业办学特色,立足兴安盟“五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人才育在岗位链中”,努力形成“升学为基、就业为要、服务为本”的良性循环。

专业群对接产业群,打造“硬核”育人载体。围绕新能源、肉牛养殖、文旅康养等地方支柱产业,构建12个专业大类、31个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与山东水发集团共建“风光互补实训室”,为中广核300万千瓦项目定向输送人才;畜牧兽医专业联合内蒙古杜美牧业科技公司培育出“兴安多羔羊”新品种,改写本地羊“一胎一羔”历史;旅游管理专业与阿尔山景区共建“跨境旅游国际合作班”,培养兼具双语能力与国际视野的文旅人才。以校企共同投资方式与山东鲁安消防安保有限公司联合创办自治区第一所现代消防产业学院。

先后获批自治区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现代消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绿色畜牧业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风光互补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着力建设婴幼儿托幼一体化产业学院、春和口腔护理产业学院。通过现代产业学院这一平台,开展学徒制、订单班校企双元培养,探索构建“六维一体、链式融通”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创设“兴安工坊”职教出海品牌,组织参与七届中蒙俄职业院校服务“一带一路”特色畜牧业发展论坛,有力提升了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森林消防救援专业订单班学生认真听课中

学院与华为、联想、蒙盐集团等107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推行“教室+车间”“导师+师傅”的双主体培养模式:在消防产业学院,学生白天在实训基地学习火灾扑救技术,夜晚在教室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现“技能提升”与“学历提升”两不误;在春和口腔护理产业学院,专业教师参与专升本专业课命题,将行业标准融入考试内容。这种“课岗赛证”融合的培养模式,让学院毕业生既有“专升本”的竞争力,更具备“就业即上岗”的硬实力。


烹饪专业学生在上课

作为兴安盟唯一高校,学校主动承担“教育兴农”使命,服务乡村振兴,书写“兴农”答卷。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构建“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创业扶持”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针对返乡创业青年,开设“专升本+新型职业农民”专班,将农学课程与创业指导结合,培养“大学生农场主”;与科右前旗共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学院,指导农户开发沙果干、黑木耳等深加工产品,带动村民增产增收;承接全盟肉牛产业技能培训,三年累计培训近万人次,其中200余名学员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内蒙古农业大学深造,成为基层畜牧站的技术骨干。2024年,学院获评“自治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与蒙古国东方省综合技术学院师生,以花为媒,互动交流

建设职业本科,不是简单的“升格”,而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强化,谈及未来发展,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斯钦都楞表示,将重点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农牧业”“智慧康养”等5大专业群,构建“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贯通培养体系,让学生在“技能成才”的道路上有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同时,加快推进与蒙古国、俄罗斯11所高校合作,建设“中蒙俄职业教育联盟”,开设跨境电商、生态保护等国际合作专业,培养“懂技术、通外语、知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采访后记:根据教育部有关资料,截至2025年6月,全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637所,其中专科院校1554所,本科院校83所;内蒙古自治区37所高等职业院校中,新设立内蒙古建筑大学、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兴安职业技术大学3所本科院校。 职业大学为学生提供本科学历,部分试点院校还设有硕士点,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学历天花板”,既是成就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更是为区域发展输送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引擎,是一条发展前景广阔的“新赛道”。从“兴学育才”到“强盟兴区”,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将延续70余年的坚守与创新,紧紧抓住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机遇,着力构建学子成才、产业腾飞、区域振兴的价值生态,在培养“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上勇立潮头,让每个心怀憧憬的学子都能在职业本科教育的沃土上,绽放属于自己的璀璨星光,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记者:董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