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荒滩到地标,济南黄河体育中心崛起于大河之畔

2025-05-12 11:12:00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初夏,济南黄河岸边微风轻拂。位于济南起步区的济南黄河体育中心专业足球场项目内,巨型吊臂吊起一块块预制看台板,精准地落在指定位置。不远处的工人们正在拆着支撑胎架,几十米高的钢结构盖顶上,外立面装饰装修的原材料业已准备就绪……

作为山东省首个6万座的专业足球场,项目自开工以来,一直坚持挂图作战、计划上墙。今年3月,已全面完成屋盖钢结构施工,戴上了近2万吨“钢冠”。据介绍,9月底前,项目将进行索结构施工,2026年年底实现整体竣工交付。

济南黄河体育中心专业足球场项目有望明年底实现整体竣工交付。(刚永超 摄)

具备承办国际顶级赛事能力

近日,记者来到了这个备受瞩目的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专业足球场场内,吊车正在配合工人拆卸支撑胎架。

“接下来,工程将重点进行装饰装修,9月底前开始进行索结构施工,2026年年底项目将整体竣工交付。”中建八局一公司济南黄河体育中心专业足球场项目经理高杨告诉记者,作为山东省最大的专业足球场,项目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仅合龙技术的测算与设计,团队就用了8个多月时间。

项目突破的技术远不止这一项。据了解,该项目创新融合了大悬挑屋盖刚性体系、异型索膜柔性体系等诸多大跨空间元素,成功攻克了国内体育场馆最大悬挑长度的技术难题,成为目前国内施工最复杂的专业足球场之一。

这一创举,不仅填补了山东省大型专业足球场的空白,更以FIFA最新标准为蓝本,使得项目具备了承办世俱杯、亚洲杯等国际顶级赛事的能力。

构建工地上的“数字大脑”

在攻克多项施工技术难题的同时,济南黄河体育中心专业足球场项目还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工程建设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走进项目智慧工地指挥部,智慧大屏首先映入眼帘,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塔吊的运行轨迹、扬尘监测的数值、人员的定位图等信息通过5G网络与BIM 模型深度融合,构建出一个立体可视化的智慧工地范本。

“温度、湿度、PM2.5,还有智能喷淋等各种参数都能在大屏上显示。”高杨介绍道,“如果系统检测到扬尘超标,就会立刻发布预警信号到管理人员手机,然后自动开启智能喷淋系统进行降尘。”

据了解,该项目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领眸·智慧工地平台,将“互联网+”理念融入建筑行业,借助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合BIM +智慧工地技术,实现全方位实时监管。它把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工程现场一体化管理模式,高效科学地规范人、机、料、环管理,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项目从设计到运维阶段都采用全过程一体化数字建造技术。在屋盖钢结构起吊前,还运用了先进的多尺度钢结构数字化快速尺寸检测技术,通过三维扫描、虚拟预拼装分析等手段动态纠偏,大幅提高施工精度。钢桁架构件加工制造也全部实现智能机器人焊接和现场巡检机器人检测,既保证了质量,又节省了人力。

当传统基建遇上数字革命,济南黄河体育中心专业足球场的建设实践不仅刷新着“中国建造”的智慧水平,更勾勒出智能建造时代的崭新图景。

建设速度不断刷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全省瞩目”的重点项目背后,竟然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团队。

初见这个项目的“掌舵人”高杨,印象是成熟稳重、低调内敛。当谈及项目建设压力和工作难题时,他表示:“我们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和状态,看到项目一天一个样,曾经的难题不算什么。”

时针回拨至2022年7月。夏日的热浪炙烤着大地。济南黄河体育中心专业足球场项目所在地一片荒芜。

高杨回忆说,当时项目施工现场无水无电,杂草丛生。适逢雨季,积水到了膝盖,想进场就必须要先清理场地。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高杨带着团队管理人员撸起袖子就干,排水降水、清理杂草、画施工线,24小时三班倒,仅用25天便完成临时办公区及生活区的施工,为后续工程建设筑牢根基。

在后来的建设过程中,项目成立了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和党员先锋岗,克服高温、暴雨等不利因素,以党建引领生产,30天完成2450颗工程桩施工;25天完成4.2万平方米地下室顶板浇筑,提前10天全面冲出“正负零”,提前20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过去的两年间,这支年轻的团队一次又一次刷新专业足球场建设速度。

“我们建设的不仅仅是一项惠及民生的体育项目,同时也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济南的落地实施,所以身上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强。”高杨眼神中透着坚毅。(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张素芬 刘琳 视频:陈博文 通讯员 李萍)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