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觥筹交错是什么意思(酒桌上常说推杯换盏 觥筹交错)

2024-12-02 10:37:02

酒道课堂

做有知识的品酒人,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亲友汇老散酒的周末课堂。

上一期,我们主要讲了茶与酒碰撞出新火花,茗香型欲成为白酒第十三香。

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些饮酒器的大小。古人云:“非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我们常见到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这些词语,那么其中的杯、盏、觥这些饮酒器究竟有多大呢?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先来讲讲推杯换盏。这个词语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喝酒时的热闹场景,朋友相互敬酒的融洽气氛;另一层可以借指人升官发财。因为古人饮酒用的饮酒器是根据身份地位所决定的,升官之后才可以用盏喝酒,所以推杯换盏也可以指升官发财,或者事业有成。

这其中的“杯”就是指酒杯了。古代的酒杯一般都比较小,杯的高度一般大于杯口直径,款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底部带有高足的托或是其余形式托起的酒杯,另一种是底部为圈足,杯体直上直下,类似现在的杯子。很多古诗中也出现过“杯”,“劝君更尽一杯酒”、“举杯邀明月”等,都是指酒杯。杯和盏也可以连用,比如“三杯两盏淡酒”。直到后来杯、盏通用,因此两者也就没有太大的差别了。

“盏”一般比较大,半径在12-15厘米左右,敞口,口径大于高度,底部有圈足。盏表面纹饰比较丰富,随着制瓷技术的进步,后来还出现了瓷质的盏。此外,古代的交杯盏其实就是交杯酒。

推杯换盏其实也是一种酒俗,是由房县形成的一种酒俗。房县位于鄂西北地区,远离封建王国的政治中心,气候多变、地域潮湿,是中国“四大流放地”之一。历史上曾经有14位帝王将相在此流放过,最有名的就是武则天之子唐中宗李显。

古代王室宫廷频繁斗争,为防止有人下毒陷害,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尝酒尝菜的制度。李显到了房县后依旧遵循这个制度,有人喝了一杯酒后,把空杯放在李显面前,再斟满酒,李显才喝。但是当地人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李显是从大地方来的,跟着人家做准没错,这么喝肯定是一种高贵的象征,所以就有好多人跟着效仿。

喝酒时,主人喝完一杯,把空杯放在客人面前,有的客人不知所以,询问主人这是何意,主人只好说:“我是喝完一大杯,实心实意敬你酒的!”如此一来,客人觉得备受重视,这个习惯便越传越广。

再来说说觥筹交错。这个词语形容的是多人聚会时热闹的场景,意思和推杯换盏差不多。其中的“觥”也是古代的一种酒器,“筹”则是行酒令的筹码。这个成语出自《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觥是一种平底、有把、口上刻有牛凹图形的大口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

已经出土的比如有1977年衡阳包家台子出土的牛形铜觥,属商代,其高14厘米,长19厘米,壁厚0.2厘米。牛首及背为盖,腹内盛酒,颈部为流。牛身上还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

折觥,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西周时期文物。高28.7厘米,长方形腹,有盖,盖前端做成兽头,刻有铭文,内容是:周代某王十九年命做册折给相侯赐赠望土,并赏赐给折奴隶和青铜,折因受荣宠,而为父乙做器。

此外,也有人把盏、觥当做是古代酒的计量单位。其实古代有标准的计量单位,《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在古代常用作装酱、醋之类的有汁调味品,是古代盛肉盛菜的器皿。《考工记》有“食一豆肉,饮一豆酒”的记载,也有人说豆和斗字通,斗也是盛酒器。

是容量比较大的酒器。《诗·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的诗句,斗酒大概是平常人的适宜酒量,一斗是一大盏。

是一种大酒杯。《诗·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凹觥”的诗句,旧注说:“觥大七升,以凹角为之。”不一样是角制,也有铜制,但是容量确实大。

由盛酒器发展为饮酒器,整体形状与爵相似,但无柱,也无便于吸饮的流。同时也是量器。《吕氏春秋·仲秋》:“正钧石,齐升角”意思是要校正给一量器和衡器,注说:“石、升、角、皆量器也”。依次序排列,角在升之后,显然比升要小,后世酒肆里卖酒用来从坛里舀酒的长柄酒提子就是角。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

朋友们,下周末晚八点,我们再聚。感谢各位收听。

(注:部分图源网络,特此致谢,侵删!)


酒道课堂


如果大家觉得酒道课堂的内容对你有帮助,愿意让更多爱喝酒的人看到,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喝酒,欢迎大家邀请进群,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干了这杯老散!